欢迎来到万泉湖景区官网景区热线:0372-6115888

您当前的位置是:首页 > 殷商文化 >

学术界普遍认为,阙门产生于周代。据文献记载,周代阙门这种建筑形式已经存在,主要为宫阙和城阙。东周洛邑王城宫殿的雉门外立有双阙,这便是宫阙。

文献中记载早的城阙见于《诗经》,《诗·郑风·子衿》曰:“纵我不往,子宁不来?挑兮达兮,在城阙兮。”可知周代已有了“城阙”。但也有学者认为,“阙”的产生可能早于周代,因为商代甲骨文中有“阙”字出现,说明商代已有了阙门这类建筑。还有人认为阙的起源应当更早,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。

阙门不是凭空产生的,它是由观这个实用性建筑物演变而来的。《释名·释宫室》曰:“观,观也,周置两观,以表宫门,其上可居,登之可以远观,故谓之观”。这条文献既说明了阙的前身是观,也说明了周代观的形制。即观是树在宫门两边,它既可居住,又可望远的门旁建筑。而且在周代,观演变成了礼制性建筑——阙。

文献记载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。《说文解字》曰“阙,观也,在门两旁,中央阙然为道也”。是为阙名的由来。可知阙在门的两旁,中间“阙然为道”。我们眼前的这座阙高21米,底座长宽7.5米,从上到下可以分为阙顶、阙身、台基三部分。“阙顶”即屋顶,用仿木的脊饰、瓦当、柱子、檐屋等形状,就像木建筑的屋檐,既有遮雨的功能,又具装饰性。阙身相当于房屋,由石材堆砌,在石材上雕刻出人物、图象,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,并刻出模仿木结构的栏额、立柱等,衬托着上面的楼阁显得高大、雄奇。“台基”代表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夯土台基。我们万泉湖将阙建造于此,有两重意思:一,这是我们万泉湖景区的地标性建筑,标识我们景区的位置;二,淇河和淅河这两条河流在此交汇,历史长河中积淀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在此传承,千年的爱情诗篇在此延续。

豫公网安备 41058102000285号

360°全景游

门票订购

民宿预订

交通指南

返回顶部